萎凋
王昶口中的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中唯一的红茶,简称“祁红”,因产于安徽省祁门县而得名。清代光绪年间,祁门红茶创制成功。在中国,有“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之说。2008年,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祁门红茶冲泡时汤色红艳透明
祁红制作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包含初抖、分筛、毛撩、打袋、紧门、净撩、风选、撼筛、飘筛、拣剔、补火、拼配、匀堆、装箱等十多道工序。传统祁红质量,全取决于手上功夫,所以祁红又叫“祁门功夫红茶”。
干茶鉴赏
从1981年开始接触做茶,王昶和祁门红茶打交道的时间已有整整40年。2008年,王昶创办了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传承人、管理者和研究者,王昶在祁门红茶制作技艺研究方面下足了功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昶
祁门红茶和印度大吉岭茶、锡兰红茶并称世界三大高香红茶,其似花、似果、似蜜的浓郁香气来源于绿色的生态环境、优良的品种以及独特的关键技术“拼配”等。对于茶行业来说,“拼配”这项技术已成为企业形成独树一帜产品风格的“武林秘籍”。
评茶
在制茶、拼配方面,王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心得。为了在加工时不让香气跑掉,把香气稳住,保持在红茶里,王昶团队研发出了“稳态化低温发酵”技术,用数字智能技术从茶叶成分分子层面控制祁红的发酵程度,更好地把控祁红品质,实现了香气稳态化。如今,祁门红茶的香气比其他红茶要高60%左右。
而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合作,成立安徽省祁门红茶工程研究中心,王昶团队把过去的传统制作工艺转化为了如今的自动化清洁生产线。王昶根据自己的制茶经验,在生产线各关键环节前完成一杯大师茶的制作,依靠智能数字设备记住茶叶在各个环节的数据,并将其记忆复制,通过智能控制来指导生产。
祁门红茶自动化清洁生产线
在通过标准化、清洁化、智能化生产技术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王昶提到,手工制作时,制茶师傅一边看茶一边做茶,能感觉到茶叶的灵性。如今,一些高档茶、礼品茶依然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生产。
2022年,祁门县茶叶产量7300吨,预计综合产值50亿元,茶农收入稳步提升。祁门县人均一亩茶园,祖祖辈辈依靠茶叶生存、生活,一直发展到今天。王昶坦言:“祁门红茶对我们祁门人很重要,祁门红茶也是中国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要把祁门红茶做强做大,要使一方茶农致富,让祁门红茶香飘世界,红遍全球。”(李佳琦 靳铃涵)
60家港澳台展商参展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
中新网广州1月12日电 (记者 许青青)为期3天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暨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博览会11日收官。据统计,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184家国外展商参展,港澳台展商60家,实现知识产权交易金额43.70亿元(人民币,下同)。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介绍,本届展会突出创新成果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展示交易主题,首次加挂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博览会,线上参展机构总数4129家,较上届增长67.23%。参展商国际化程度再度提高,吸引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184家国外展商参展。同时,港澳台展商60家,包括岭南(香港)商务有限公司,建材街(香港)有限公司,澳门商标协会,澳门知识产权保护商会,普强(国际)科技有限公司等。
据统计,本届展会展示知识产权展品14190件,实现知识产权交易金额43.70亿元。知识产权拍卖成交金额达3214万元,涉及专利26项。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5.5亿元。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打造立足广东、辐射湾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知识产权知名展会,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促进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